科举官途_分节阅读_141

布日固德眼看着那神器被呈到了永康帝的案头,又听到林清说这个武器以后整个大明的将士要人手一把,心中狂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幸亏!幸亏自己走了这么一趟,原本他们鞑靼和瓦剌已经暗地里结下了同盟,就等着这次他刺探好了消息,若是一切如他们所料,大明已经是外强中干,那么就要全线进攻大明。可如今大明得到了这样的神器,哪里是什么外强中干?就连一个这么文弱的男子,根本没有习过武,动动手指头,就能打败他这个鞑靼第一勇士!那么如果真的攻打大明,他们鞑靼还有几分胜算?他们鞑靼人再是强悍,血肉之躯还能硬的过玉石?

布日固德立在那边一声不吭,额头上不断冒出冷汗,其他的番邦小国更是吓得安静如鸡,一个个低着头,恨不得自己的身形缩小点、再缩小一点,让永康帝不要在意到他们的存在才好。

回去马上就禀告国主(陛下),立刻再送一批贡品给大明,必须要!

所有人都羡慕林清眼下风光,可谁知道他手心里也是捏了一把汗。

自从知道鞑靼过来朝贡后,林清就知道他们要搞事情,思来想去软的肯定不行,只能来硬的,那么没有什么比展现可怕的军事实力更能撼动鞑靼。

作为一个理科生,林清马上想到的就是武器的升级,从冷兵器升级到热兵器。这火铳其实是有原型的,之前用竹子做外管,里面装有火药和铁砂、碎瓷片、石子等混合物,发射时候还需要点火,然后从竹管中喷出火药气体进行发射。只是这样的装备特别简陋,操作麻烦,还屡屡有炸膛的危险,伤及操作火铳的人,所以渐渐地就弃之不用了。

林清要将这个火铳改良,靠拢于现代的手枪,也是费了不少心力。毕竟以现在的冶铁技术,还有一些精密部件,都很难实现完美的改造。从知道鞑靼要过来那一刻开始,林清就默默开始准备,又幸亏如今身在工部,能工巧匠无数,耗费数月之久,才得了这么一把。

而他和永康帝吹牛说已经大批量制作,那根本就是没影的事情!要知道想要做这个火铳,所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菲,哪有刚刚说的那么轻巧,还人手一把。

只是现如今,林清看向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番邦使臣的表现,觉得自己的心力没有白费,镇得住他们就好!

第一百一十一章

这场朝贡大会,最后走的时候,大明一反常态的没有大肆封赏各番邦国家,只是给了一些面子上的东西,就打发了他们。若是以往那些刁钻的番邦使臣自然会在永康帝面前一番哭穷,但是这次连鞑靼都夹着尾巴一声不吭,其他国家更没人敢去质疑了。

而这次赏赐少的原因,礼部这边也给了一份官方的说明,让那些使臣带回去,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他们此次来朝贡对大明不敬,但是大明天朝上国不与你们尔等蛮夷之辈计较,还是给你们留了面子,只是下不为例。

这封诏书言辞锋利,宛如一个巴掌重重地甩在各番邦之国的脸上,论起舞文弄墨,谁也比不上翰林院里窝着的那一批家伙。大明前所未有的强势,但是他们也只能受了。

这次的朝会,最出风头的自然是林清,而他也第一次真正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这一晚,他让满朝上下都将注意力放到了他身上,再无人敢小觑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

甚至于,那些围观了全程的女眷们,在打听到林清并未娶妻,家中也无妾室后,立马虎视眈眈,准备回去做准备了。

秦雪容从他父亲口中听到过许多次对林清的赞美,但是都不如这一次在保和殿里自己亲眼所见来的强烈。

如果说原本秦雪容只是认为林清可能是一个人品不错、聪慧机敏且力求上进之人,那么这日的所见所闻,完全突破了她固有的想法。她曾经也揣测过,虽然相信父亲的眼光,但是也觉得里面会有水分,尤其是她排在众女眷的队伍里,试探性地冲着林清一笑时,那人竟然也回以微笑,就让秦雪容心里有了看法:这人好似对女子有些轻浮啊!

只是后来的一幕幕,当大明最尊贵的皇帝陛下被鞑靼王子为难、下面子,举朝上下,那些所谓的阁老都没有人能解决此等局面的时候,是林清一人扛起了所有臣子的责任。他免于她们这些待字闺中的女子和亲的危机,他义正言辞拒绝了鞑靼要求巨额赏赐的无理要求,他以一人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或许从前秦雪容还会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林清,去分析门第之别、家族之利,那么从那刻起,秦雪容知道这林清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奇男子,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秦雪容自小要强,纵然作为女子,她也要求自己如同男子一般习读四书五经,跟着几个庶出的哥哥一同学习,还要跟着她娘学习主持中馈、打理铺子。当她奶嬷嬷劝她多花点时间在女红刺绣上时,秦雪容断然拒绝。在她看来,这些东西会就行了,根本不用花大力气去学精,以后她有的是丫鬟仆人代替她做这些事情,她的时间没有必要浪费在此处。

这样的秦雪容自然也是心高气傲的,因为读的书够多,朝廷的邸报也是期期不落,了解的多,就更对那些装模作样的名门公子没有兴趣,甚至有些人不通俗务到让她发笑。

而林清这样的人,却让她打从心底佩服、也让她仰慕,甚至在那一刻,她心中也升起了浓浓的懊悔之意:若是当初母亲叫媒人去说亲时,没有提那些要求该多好啊!

尤其是看到周围其他女子眼里的目光,秦雪容就觉得现在情况更加不妙。

只是秦雪容也是一个偏执的人,一旦认定了,她就势在必得!

林清不知道此间的是是非非,每个人心里的各种思量,他现今最先要摆平的事情,就是要和永康帝解释好这个火铳制造的事情。

果然,等到番邦使臣一一回去后,林清便收到了宫里太监的传唤,永康帝在养心殿传召林清。

养心殿位于乾清宫西侧,是永康帝的起居之所,只有他的一些心腹大臣才会被传唤到养心殿说话。

林清在养心殿门口只等候了一会儿时间,就被永康帝身边的大太监刘全给叫了进去。

“微臣林清,参加皇上。”林清进去后也没有敢抬头多看,直接下跪行礼道。

哎,封建王朝就是这个不好,动不动就要下跪。

永康帝坐在御案后面,满是笑意道:“林爱卿平身。”

此刻若是那些内阁大臣在此,肯定吃惊不已!要知道永康帝在他们面前一向以脾气捉摸不定著称,从没有这么和颜悦色过,由此可见此时此刻永康帝对林清的看重。

林清慢慢起身,态度依旧恭敬,肃手而立,等待永康帝的发话。

永康帝微微咳了一下,然后道:“林爱卿,你那改良版的火铳,到底何时才能在兵部推广?朕昨日召见了杨庭安,他可没有给朕什么准信啊!”

来了!林清心中暗道。

那日和布日固德比试完,林清就被杨庭安招了过去,他也将事情的真相原原本本说了,杨庭安当时只能服气地拍拍林清的肩膀,感叹了一声:“后生可畏啊!”

可不是后生可畏吗?当着文武百官、皇上、各国番邦使臣的面,将这个火铳的威力耍的虎虎生风,又斩钉截铁告诉所有人,火铳以后要配备给大明的将士。可是弄到最后,这火铳千辛万苦也只得了一把,倒是将所有人都唬的一愣一愣的。

杨庭安欣赏林清,也知道他能捣鼓出这个改良火铳不容易,自然要在永康帝面前帮他遮掩。只是如今永康帝问到了面前,林清不敢不实话实说。

“请皇上赎罪!此火铳微臣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了一把,实在工艺繁复,不能一蹴而就。原本准备等研究透了才禀报皇上,谁知道那鞑靼王子欺人太甚,微臣一时少年意气,就拿出来用了。还请皇上不要怪罪微臣的一时情急!”

林清说的情真意切,态度诚恳,永康帝原本在杨庭安那边也知道如今工部上下还未投入生产这个火铳,也知道这样的神兵利器,一时半会儿也急不来,所以没有真的怪责林清的意思:“这是林爱卿刚刚研制出的,又在那样的紧要关头,朕恕你无罪。不过,”永康帝话锋一转,语气中微微带着点期待道:“这火铳什么时候才能像林爱卿说的那样,让朕的将士们人手配备一把?”

这才是永康帝所期待的,到那时候,他的龙椅将无比稳固,天下间他还怕谁?那些番邦小国、鞑靼瓦剌,他想打就能打!说不定在他有生之年,还能为大明开疆扩土,他自己也能名垂千古,做那真正的万国之主,天可汗!

每每想到此处,永康帝就忍不住呼吸急促、脸色泛红,除了长生之外,这估计是一个帝王权利到达极致的另一个梦想了!

林清的脸上闪现过纠结,但还是一脸诚恳地解释道:“回禀陛下,这改良火铳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如今微臣身边也没有太多得力的人帮助微臣一起做这个设计。火铳最多能装三颗子弹,射程只有三十到四十米之间,而且性能也不稳定,微臣不敢保证没有炸膛的危险。”

听到林清这番话,永康帝的脸上的笑意开始慢慢收拢,凝眉道:“那朕就帮你搜集能工巧匠、继续研究!”

林清点点头表示认可,但是却依旧为难:“纵是如此,微臣也有计算过,按照我们大明如今制造火铳的水平,一把火铳的造价至少需要三十两银子。若是装配边疆十万军士,那需要的银两......”

林清没有说下去,而永康帝听到居然需要三十两银子一把火铳的时候,脸色显得大为震惊!这个费用的预计远远大于他的预料,如今普通的一把刀剑造价不过一两多银子,而这火铳的价格竟然如此之高?!按照林清说的给十万将士配上这个火铳,光这个军费开支就要三百万两白银,那还不算每年的武器保养、消耗的弹药、路上的运输、人力的管辖等等。如果一笔笔帐真的算下来,那将是个天文数字!

而现今大明究竟有多少将士呢?整个国家的兵力将近有一百万人!

其实照道理来讲,这个火铳的造价要不了这么贵,但是林清见惯了现代的精密枪支,自然不可能屈就。毕竟这些是武器,如果用用就会让自己人受伤,那这样的武器在林清看来还不如不要推广。所以林清将安全性放在首位,然后还要考虑射程、装弹的多少,使用的便捷,手持的重量等等,这其中一些精密部件都是可以打磨出来的,但是需要的钢材却是很难生产。

其实大明已经掌握了炼钢的技术,但是所冶炼的钢材却十分稀少,究其根本,就是大明不许民间开采铁矿,所有的冶炼都必须在官营铁冶。由于塞外番邦国家缺少铁器,大明为了控制铁器外流,让番邦国家获得铁器从而制造刀剑,便将这些权利都收归国有。只是这样一来,就缺少了竞争力,钢铁冶炼也停滞不前,甚至这一块如今都被各个官僚集团所把持着,成为了他们私下的产业!

钢材是很多机器生产的原材料,没有钢材,想要成批量的制造火铳,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想要解决钢稀缺的现状,那就必须开放民营冶铁,鼓励民众开办私人作坊,国家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产量提高上去。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引入了竞争,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发展起来。

钢铁工业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工业,能够发展钢铁工业才能够让这个社会更快的发展起来,林清也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下一步计划。

永康帝盯着林清久久不曾发声,林清明显感觉到一股摄人的压力落在了自己肩上,君王之威让人有些难以招架。

只听永康帝突然用手拍了一下御案,怒声道:“林清,你好大的胆子!既然根本无法给大明将士配备这样的武器,你如何敢说不日就能实现这样的目标?简直就是一派胡言,欺君罔上!”永康帝的怒这回也是真怒,国库里现在哪里还能拨出三百万两银子来造火铳?今年能匀出个三四十万两,已然是左支右挪才能拿出来的了,更何况还真不一定能拿出来。

林清一下子跪了下来,面带惶恐道:“皇上息怒!皇上息怒!”

刘全也是吓了一跳,刚刚皇上心情还是好好的,这一下子又发了这么大的火,倒是也让他也心惊胆战的。

“息怒?哼,你可知道欺君是什么样的罪责?”永康帝冷哼了一声,和刚刚的和颜悦色简直判若两人,难怪人都说伴君如伴虎,果然喜怒不定。

其实林清也没有真的欺君罔上,这火铳真要造也不是造不出来,只是永康帝一听到需要这么多银子,已经产生了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想当然的就认为这个方案实现不了,故而把怒气迁到了林清身上。

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就是这个道理。

林清心中暗暗叹气,对这位大明的主宰者内心也是充满了失望:这位皇帝除了会和朝臣争权夺利,玩弄制衡之术,实际能力却是没有。国库没有银子,不想着如何去发展经济、增加税收,反而直接就宣告放弃;再者,听闻永康帝还有自己的内库,里面至少有一百多万两白银,就算火铳造价高,有个一百万两银子也能先装备出一个军队了。

如今一不愿意出钱,二也不愿意想办法赚钱,只会将罪责推给下属,也难怪朝堂上真心跟着这位皇帝混的人那么少!

只是这些东西不过在林清心里过了一瞬,脸上却依旧表现出恭敬中带着惶恐,抛出了自己早就想好的说辞:“皇上,其实法子也不是没有,只是......”

一听说还有办法,永康帝也是眼前一亮,大手一挥道:“直言便是,何必吞吞吐吐。”

林清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回道:“回禀陛下,制造火铳的难点在于冶钢,只是官营铁冶出产量极低,才使得火铳造价奇高。若是能开放民间铁冶,允其自行采炼,从中抽取铁课,这样钢的产量就会上来,国库里还能多一笔税银,火铳的造价也会下来。”

“这......”永康帝开始沉吟,他心里很清楚,官营冶铁被谁把持着,朝堂上大部分的官员都有从里面分一杯羹,就光说他自己,也把持了几处矿产,每年也有不少银子的出产。若是开放了私营铁冶,那么官营的势必受到冲击,从而导致朝堂上很多人的利益受损。

难,这太难了!就算他能忍痛答应,这底下的官员谁能同意?这指令又怎么能推行下去?

第一百一十二章

“皇上,若是我们能开放私营铁冶,促进钢的产量,以后我们制造火铳的造价将会大大降低,臣经过预算后,开放三年内,我们可以将火铳的造价降到十两银子左右一把。况且,钢的产量和需求高了之后,能让私营的产出大大增加,到时候光这一方面的税收也会增加!”

林清知道,如果召集人力物力去研究,自然会将技术提高,纵观□□上下五千年,从来不缺物理、数学方面的天才,□□甚至也是□□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最终却被西方列强用枪支大炮打压了整整一个世纪之久!闭关锁国自然是一方面的原因,更大的一部分的原因是封建社会以儒孝治天下,将数理知识都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异端学说,从来没有走到过正统的位置。

□□是最早发明火铳,也就是枪支原型的国家,早在宋代就有人用竹子做的圆管来充作发射管,用□□填塞其中算作弹药,可是之后的发展却一直很缓慢,甚至到了清朝都出现了断层和退步。而西方国家在得到了枪支大炮的雏形后,却能一再地改进研究,不断增大其威力,除了两者的外在因素外,同对科学、对技术的认知不同有密不可分的原因。

根据林清推算,如今已经进入了14世纪中叶,如果这个世界的大方向和前世差不多的话,那么西方国家如今已经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很快他们将会把对神的关注转移到人本身上面,人的创造性、主观力量和个性解放都会得到释放。在林清理解里,就是从这个时刻起,整个□□开始在世界的历史舞台上开始慢慢呈现下滑的状态。原因很简单,当我们还在不断加深自己那套儒孝治天下、君权神授的理论时,西方已经开始解放了思想,从那一刻开始,差距就已经拉开了。

更不用说到了17、18世纪,整个西方展开的启蒙运动,将人文自然科学的力量再次拔高,从中涌现了多少科学家、教育学家、经济学家?而那时候的□□已经完全被排挤在外,再无参与这场盛会的可能,只能成为西方列强肆意掠夺的对象!

正是因为知道这些,林清无法单纯的只以一个普通朝臣的目光看待整个大明,他的目光已经放远到了未来的几百年。而作为了解这一切的人,既然已经身处了这个历史的转折点,他自己又或许有这个能力,如何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大明也参与到这个举世盛宴中?

或许林清一开始的目标很简单,只是想让自己家人有衣穿、有房住、有饭吃,可是等真的实现了这一切,等自己也有了那个能力去影响这个国家的决策者,甚至说他以后有希望成为这个国家未来走向的决策人之一时,他如何能说服自己袖手旁观?!

或许林清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是最正确的,毕竟想要改变一个根深蒂固思想的国家,想要以一己之力说服全天下的人,那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重重的阻碍、各方的利益,新老势力的争夺,这些都会在每一步落下一枚棋子的瞬间,都产生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好是坏,谁都不能保证。

但是林清还是想尝试,想努力,毕竟那段百年的屈辱史让人太沉重,每每在后世读到这段历史的人,静下心来的时候都忍不住内心激荡、无法支持,泱泱大国的尊严、民族的族性全都被踩在脚下,那样沉重的代价、沦落为半殖民地的国土,让人忍不住痛心疾首、不忍直视。

或许林清自己也不知道,在一饮一啄之间,他的政治理念已经悄悄形成。如果说一开始做了翰林官,那只是科举成功后的果实,但是那次沈修文事件却让他看到了可能——改变这个朝堂、改变这个国家的可能性。况且他还那么年轻,他有的是时间,去隐忍去蛰伏,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来实现他的理念。即时在他活着的时候不能实现,那么还有后人,只要理想的种子种下,自然有生根发芽的那一天!而就是这样的理念一路推着他,一步步地往前走。

所以林清在制作这个火铳的时候,并没有只是单纯地做出了一个伤人的利器。伤人的利器他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冷兵器,也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但是他却费时三个月,用这个他能改良到最好的火铳威力来给世人都展现了一次科技的力量,或许如今还没有人正视科技,但是他总会让所有人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