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官途_分节阅读_110
张氏就站在林三牛旁边,看到林三牛脸上的神色,就知道林三牛犹豫了,着急得悄悄用手指捏了一下林三牛,就怕他犯傻说些什么不去的话。
林老汉听了却没有任何阻挠的意思,而是连连点头:“确实应该如此!你一个人在京城,我们也不放心,有你爹娘跟着,我和你奶安心!况且我们两个老骨头一辈子都活在林家村了,别的地,我们也呆不惯啊!有你大伯照顾,你也不要操心,好好做你的官,就好!”更加重要的是,以后林清若是在京城里攀亲,他爹娘都不在,没人给操持,这可怎么办?况且林清年纪还小,一个人衣食起居都要人照顾,有他爹娘在身边,总比外人强不是?
刘氏心里舍不得,但是此刻也只能抹抹泪点头,这真是一种极矛盾的心情,又自豪于自家孙儿的出息,又不舍子孙离家千里。
这次林清没有时间在林家村耽搁太长时间,紧着时间开宗祠祭拜先祖,又看望了荀夫子,走动了一下孙知县,料理了家中事物,就要赶着收拾行礼和林三牛、张氏一起入京。
走之前,林清再次去荀夫子家坐了坐,荀夫子吃了药调养了一番,气色比之前要好了许多。林清中了状元的消息仿佛是一剂强心针一样,让荀夫子每次出门都是红光满面,逢人都要说到他的宝贝徒弟林清身上,原本严肃的脸上都多了不少笑意,让黄氏取笑了不知道多少回,他却仍旧乐呵呵的。
林清要回京城,荀夫子也没有如其他人一般那么不舍,反而一脸欣慰地拍着林清的肩膀道:“你夫子我活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的书,想了不知道多少遍自己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如今你是帮我实现了!只是为师知道,这做官和读书是两回事,我也没做过官,教不了你什么,只一句话,你做我荀有志的徒弟一定要记住:做个好官,对的起自己良心!”
“做个好官,对的起自己良心!”林清望着前方驶向京城的马车,将这几个字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心里。
第85章第八十五章:翰林
翰林院位于大明门之东,是一座五进大宅子,前面是办公场所,后面是藏书阁楼。此处是天下文人梦想中的殿堂,是最为清贵之地。林清穿着绯色官服,第一天来翰林院报到,接待林清的是翰林院侍读崔大人。
崔岩崔侍读将林清领到了一张长桌旁,这里就等于是他的办公位,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大间,里面大概摆了十来张桌子,有点现代办公位的味道。
崔侍读年纪大约三十五岁样子,留着山羊须,走路说话都不急不慢的,看得出来是个脾气好的慢性子,给林清交代事情也很详细清楚:“此处一共有十二人办公,你的主要职责就是掌修国史,编修前朝国史,校对整理《大明史册》等等。偶尔也需要草拟典礼文稿,被皇上或皇子传唤讲史。所以有时候需要值夜,以备传唤。”
说白了林清这份工作就是修史书、做文书校对工作,这些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吃力又不讨好的工作;幸运点的时候可以有机会写个发言稿、打个圣旨的草稿,露个小脸;最好当然是被皇帝或者皇子传唤,得以面圣,是大家抢着干的活。
只是鉴于林清只是个新来的菜鸟,想也知道那些露脸的活肯定是轮不上他的,那些文书工作才是他如今的日常工作。
崔侍读讲完之后,也不做停留,直接就离开了,也没有告诉林清这个文书工作要如何展开。
林清到的时候,屋里已经坐了一半人,等崔侍读离开的时候,差不多其他人都到齐了。林清环顾了一下四周,见其中一半是他们这科的新晋进士:沈牧涵、吴敬梓,还有其他五名考中庶吉士的进士,而剩下的则都是一些生面孔。不过既然大家同处一间,估计也是修撰、编修、庶吉士之流。
林清看了一眼桌上堆了高高书案的隔壁,想了想还是上前请教道:“这位大人,我是新来的修撰官林清,请问我该如何开始?”
刚刚崔岩是笼统地介绍了一下林清的基本工作,但是也没有什么细则,如今他这边什么都空空如也,只有一张长桌,一套笔墨纸砚,环顾四周也没有看到所谓的史书,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开始。
隔壁桌那人之前头一直埋在成堆的书籍中,此刻听到林清的询问,才从书籍中抬起头来。只见此人虽为翰林官,却有些不修边幅,头发也没束好,官服领口也有些污渍,年纪三十岁左右,但是脸色惨白、双目无声,木木地看了林清一眼,才似乎回过神来:“出门右拐,去藏书阁,找阁主要修史材料。”
说完后又看了一眼林清,嘴巴里小声嘟囔着:“新来的修撰?这么年轻就中状元了?”然后低下头去,又继续翻出一本史籍开始校对。
林清也是被那人惨白无神的面容有些惊住——不是说入翰林的都是褚相吗?这人看着怎么也无法和清贵的翰林搭边啊?倒是和现代那些长期死宅在家的宅男有些相似。
只是疑惑归疑惑,林清还是起身去了藏书阁找到阁主,领取了修史的材料。
当林清捧着半人高的资料回到办公位时,简直是想长长的叹一口气了:这么多的材料,没有十天半个月,休想看完!
所谓修史就是要修整完善史书和史籍有关的资料,如今他们所有人在修的是上一任圣仁皇帝要求翰林院修撰的《大明史册》,只是后来圣仁皇帝突然驾崩,事情就一直耽搁了下来。一直到前几年,高首辅再提此事,才又继续修了起来。
如今已经修缮了一万多卷,说是大明史册,其实就是将之前的朝代各方面的历史、文学、医药、天文、地理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整合完善。这样的工作确实非常繁复,但是对后世的意义是巨大的,它是一套类似百科全书般的存在的典籍,对以后的人进行各个朝代的分析都有着历史考据的作用。
这样一项工作若是完成,是要被留名青史的,而当时的圣仁皇帝就是有这样的打算才启用了两千多人进行修撰工作,可惜后来因为皇位更迭而停滞了。永康帝登基后,对这项工作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之前一直是翰林院里的小猫三两只在继续修缮,等职位调动后就也弃之脑后。一直到三年前高首辅上了一道奏则,才又大张旗鼓地开始修史。
说来也是永康帝自觉登基多年,扪心自问却没有丝毫实质性的建树,如今高首辅旧事重提,一下子让永康帝觉得若是能将此套史籍完善,那么就算百年后地下见到圣仁皇帝,也算是无愧了。所以因着这事儿,高首辅还重又得到了永康帝的看重,才稳住了被黄次辅一再打压的局面。